2025年的夏天,高温预警如同急促的警报,持续在人们耳边鸣响。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,京津冀、江浙沪等地仿佛被置于巨大的蒸笼之中,最高气温突破40℃。河北邯郸的地表温度,更是如同一颗被点燃的火球,竟达74℃,让人惊叹不已。与此同时,世界气象组织也带来令人揪心的消息,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.5℃,北极海冰面积缩减至历史第二低值。这一系列数据,无不彰显着高温问题的严峻性。
高温的肆虐,给全球带来了诸多灾难。在印度新德里,电网负荷创下历史纪录,日均停电超6小时,城市陷入一片闷热与混乱之中。居民们在酷热中苦苦挣扎,空调成了奢望,电扇吹出的也是热风,生活的舒适度荡然无存。美国加州则被山火的阴霾笼罩,过火面积突破80万公顷。熊熊烈火在高温的助威下,肆意吞噬着大片森林,消防直升机在50℃的高温中艰难作业,每一次灭火行动都充满了危险与挑战。地中海地区也未能幸免,连续的52℃热浪,使得农作物大面积枯萎,农民们望着颗粒无收的农田,满脸绝望,这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,更威胁到了粮食安全。
地球为何会陷入如此“高烧”状态?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。自工业革命以来,人类为了追求经济发展,大量燃烧化石燃料,排放了超万亿吨的二氧化碳。这些二氧化碳如同给地球裹上了一层厚厚的“棉被”,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被困在地球表面,难以散发出去,导致全球气温持续攀升。科学家们早就发出警示,全球均温每上升0.1℃,生态链就会遭受严重冲击,一些物种可能会因此走向灭绝,生态平衡被打破。城市的发展模式也在无意中加剧了高温问题。钢筋水泥建筑林立,它们吸热快、散热慢,像一个个巨大的蓄热器。汽车尾气、空调外机等持续向外界排放热量,而城市绿地却在不断减少,无法有效调节温度,城市热岛效应愈发明显。夜晚,城市居民开窗,迎来的不是凉爽的微风,而是滚烫的热气,难以入眠。
面对高温预警,我们不能坐以待毙。国家层面,许多国家积极推动能源转型,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迈进。德国议会批准法案,计划在2035年前全面弃用化石燃料,大力发展风能、太阳能等清洁能源,为减少碳排放做出努力。阿联酋迪拜启用全球最大太阳能发电站,单站发电量可供20万户家庭使用,为能源结构调整树立了榜样。我国“十四五”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也在加速落地,青海塔拉滩光伏产业园绵延40公里,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,为缓解气候变化贡献着中国力量。在城市规划方面,也在朝着“防高温”方向优化,增加城市绿地面积,建设绿色屋顶、垂直绿化等,提升城市的“绿色肺活量”。
对于我们个人而言,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为缓解高温出一份力。出行时,尽量选择步行、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,减少私家车使用,降低尾气排放。在家中,合理设置空调温度,调高1℃,再配合风扇使用,既能保证舒适度,又能节省大量电量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,出门自带水壶,一年下来能减少大量塑料垃圾。在高温时段,尤其是10:00-16:00,尽量避免外出,如需外出,务必做好防护措施,涂抹防晒霜、佩戴遮阳帽、太阳镜等,及时补充水分,预防中暑。
高温预警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,它提醒着我们,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从国家到个人,从政策制定到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,就一定能汇聚起强大力量,帮助地球“降温”,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。让我们行动起来,为地球的未来负责,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清凉、宜居的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