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中和×城市降温计划:如何用绿色基建让城市“退烧”?
作者: 来源: 访问:31次 时间:2025-06-09

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,城市高温问题日益严峻。据统计,许多城市夏季高温天数不断增加,极端高温事件频发,这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,还对城市生态系统、能源供应以及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。在追求碳中和的大背景下,通过绿色基建让城市“退烧”,成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、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举。

 

  城市“高烧”:热岛效应的严峻挑战

 

  城市热岛效应是导致城市高温的重要因素。大量的混凝土、沥青等建筑材料覆盖地面,这些材料比热容小,在太阳辐射下迅速升温,且不易散热。同时,城市中人口密集、工业活动频繁,车辆尾气、空调散热等人为热源不断释放热量,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高温状况。以北京为例,在炎热的夏季,中心城区温度常常比周边郊区高出3-5℃,局部地区温差甚至更大。

 

  热岛效应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在能源需求方面,高温天气促使空调等制冷设备大量使用,城市电力消耗急剧攀升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夏季高温时段,城市用电量可比平时增加30%-50%,这给城市能源供应带来巨大压力,甚至可能导致电力短缺。对居民健康而言,高温易引发中暑、热射病等疾病,尤其是老人、儿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,在高温环境下健康风险大幅增加。此外,热岛效应还会影响城市生态系统,改变动植物的生存环境,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。

 

  绿色基建:城市降温的“良方”

 

  绿色基建作为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,涵盖多个方面,包括绿色建筑、城市绿化、蓝色空间以及智能能源系统等,它们协同作用,为城市降温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。

 

  绿色建筑:从源头减少热量产生

 

  绿色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与环保,通过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、优化建筑朝向和布局等措施,减少建筑对能源的消耗,降低室内热量产生。例如,在建筑外墙使用保温隔热材料,能有效阻止室外热量传入室内,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散失,降低空调、暖气等设备的使用频率。在窗户设计上,采用双层或三层玻璃,中间填充惰性气体,增强窗户的隔热性能。合理规划建筑朝向,使建筑物在夏季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阳光直射,冬季则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取暖。

 

  在一些城市,新建建筑开始强制要求采用绿色建筑标准。如深圳,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一定的绿色建筑等级,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,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。许多新建住宅小区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板,不仅为小区提供部分电力,还能减少屋顶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,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。

 

  城市绿化:天然的“绿色空调”

 

  城市绿化在缓解热岛效应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堪称城市的“绿色空调”。树木通过蒸腾作用,将水分从根部输送到叶片,再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空气中,这个过程会吸收大量热量,从而降低周围环境温度。同时,树木的树冠能遮挡阳光,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。据研究,一棵成年大树每天通过蒸腾作用可带走约4-5升水,吸收的热量相当于10台空调运行20小时所消耗的能量。

 

 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可从多个维度着手。建设城市公园、绿地是常见方式,像纽约的中央公园,面积达3.41平方千米,在炎热夏季,公园内温度比周边城区低2-3℃,为市民提供了避暑休闲的好去处。此外,推广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也十分有效。在城市建筑外墙种植攀爬植物,如爬山虎、常春藤等,能为建筑穿上“绿衣”,起到隔热降温效果;在屋顶铺设绿化植被,打造屋顶花园,不仅能降温,还能美化城市景观。新加坡在这方面堪称典范,其城市中大量建筑采用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,使城市绿意盎然,有效缓解了热岛效应。

 

  蓝色空间:水体的降温魔力

 

  蓝色空间,即城市中的河流、湖泊、湿地等水体,同样具有显著的降温功能。水体的比热容大,升温慢、降温也慢,在夏季能吸收大量热量,调节周边环境温度。此外,水体表面的蒸发作用也会带走热量,使周围空气变得凉爽。

 

  一些城市通过保护和修复水体生态系统,发挥蓝色空间的降温作用。例如,杭州对西溪湿地进行保护和整治,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。西溪湿地面积广阔,水域丰富,在夏季能有效降低周边区域的温度,改善城市微气候。还有些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局水体,如在城市中心建设人工湖。像苏州的金鸡湖,不仅是城市的景观亮点,还对调节周边温度起到重要作用,使周边区域在炎热夏季相对凉爽舒适。

 

  智能能源系统:高效节能助力降温

 

  智能能源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手段,实现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,减少能源浪费,间接为城市降温做出贡献。通过智能电网,能实时监测和调控电力供需,优化电力分配,降低能源传输损耗。在夏季用电高峰期,智能电网可根据各区域的实际用电需求,合理调配电力资源,避免部分区域因电力过载而导致能源浪费和设备发热。

 

  同时,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,如在城市建筑中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、太阳能热水器等,利用可再生能源满足部分能源需求,减少对传统集中供能的依赖,降低碳排放和热量产生。在一些工业园区,采用能源管理系统,对园区内企业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优化控制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减少因能源消耗产生的热量。

 

  成功案例:绿色基建成效显著

 

  国内外许多城市在利用绿色基建应对城市高温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。

 

  洛杉矶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,实施了一系列绿色基建措施。其中,在路面改造方面,采用降温涂层技术。这种涂层是一种沥青基防水涂料,厚度仅十分之一毫米,成本为每平方英尺0.6美元,能使地表温度降低5.5摄氏度。自2014年试点以来,该计划不断扩大,未来十年,洛杉矶街道服务局将在1500个街区使用这种涂料。在建筑方面,洛杉矶要求所有新建或改造房产都设计具有隔热降温功能的屋顶,减少室内温度对空调的依赖。此外,还推行海绵城市设计,建设多孔、可渗透的人行道,让雨水流入地下集水器循环再利用。这些措施综合作用,使洛杉矶部分区域的热岛效应得到有效缓解。

 

  在中国,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融入绿色基建理念。在绿色建筑方面,新区新建建筑100%执行绿色建筑标准,且大部分为高星级绿色建筑。在城市绿化上,规划建设大量公园和绿地,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。同时,利用智能能源系统,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。通过这些绿色基建措施,雄安新区从建设之初就致力于打造一个低碳、凉爽的城市环境,为未来城市发展树立了典范。

 

  携手共进:迈向清凉低碳未来

 

  让城市“退烧”,实现碳中和,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。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,制定相关政策法规,鼓励和推动绿色基建发展。例如,对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、税收优惠;加大对城市绿化、蓝色空间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;制定智能能源系统发展规划,引导能源企业转型升级。

 

  企业要积极响应,在建筑设计、施工以及生产运营过程中,采用绿色技术和环保材料,履行社会责任。建筑企业可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和工艺,开发新型隔热、保温材料;能源企业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,建设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。

 

  作为普通市民,也能为城市降温贡献力量。日常生活中,践行绿色出行,多选择步行、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,减少车辆尾气排放;节约水电,合理使用空调,降低能源消耗;积极参与城市绿化活动,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。

 

  碳中和目标下的城市降温计划,是一项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。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基建,充分发挥绿色建筑、城市绿化、蓝色空间和智能能源系统的作用,借鉴成功案例经验,全社会齐心协力,我们有信心让城市告别“高烧”,迎来清凉低碳的美好未来。

 

  


展开